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研究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研究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中国的高等教育正逐步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高校毕业生就业蕴含巨大潜力,但也面临严峻挑战,日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的深入,大学生就业制度从过去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揽子承包制”,经历了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下的“双向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下,存在“供需满足”和“自主择业”三个阶段。与此同时,高等学校连续几年扩招,增幅较大。必然导致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扩张,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新的压力和严峻的考验。
1。正确认识当前就业环境
做好就业工作是高校生存的前提。也是高校发展的空间。就业工作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就业、保障就业稳定。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失业者、自由职业者、考研者、企业家、打工者、留学生、老年人纷纷涌现,使得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多。多样化和多样化。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给学生就业带来的新问题。高校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把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开展理念创新和体制改革。顺应高等教育发展潮流,不断开创新局面。
2。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十一五”期间,国家明确了“市场导向、政府调节、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拔”的高校毕业生基本就业制度。大学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 20xx年以来,国家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进村入社区计划等项目,为高校毕业生开辟基层就业空间。也为进一步合理规范和配置高校毕业生资源、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提供了途径。到西部去,开辟新路子,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20xx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制定印发《第《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政策措施。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西部和基层人才短缺,素质有待提高,特别是基层急需的教育、医疗、农业技术等领域。可以说,解决西部地区和基层人才匮乏问题刻不容缓、刻不容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选拔输送大学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基层输送大批高素质人才。有利于完善基层人才队伍结构。促进基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20xx年,国家有关部委制定下发了高校毕业生《支农、支教、支医、扶贫方案》(即“三支一支”文件)。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拥一扶”计划,也是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一项具体行动,是为建设新型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举措。社会主义农村。
实施“三拥一扶”计划。对于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具有长远意义。大学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人才作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对于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来说,并不是失业。西部、农村基层、困难边远地区需要大量各类人才。但由于这些地区的待遇、条件、政策、工作环境和观念等因素,影响了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积极性。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采取优惠政策吸引毕业生到基层服务。而如果我们坚持下去,将会极大地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同时。有利于大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为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营造良好氛围。实施“三扶一扶”计划对于青年人才培养具有战略意义。大批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是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所以。要把培养和造就数百万高素质青年人才作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点。实践带来真知。实践产生人才。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有利于让广大高校毕业生熟悉国情、了解民情,不断增强热爱乡村、扎根农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基层,服务人民,报效祖国。有利于让他们到基层吃苦、见识世界、丰富阅历。磨练意志,提高能力。全面发展。
3。提前做好准备。结合需求。推广全方位就业指导课程
当前大学生就业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有效性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最近几年。就业指导课程已被列为大学生必修课。高校传统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之中。重点指导就业政策法规和就业技能;为学生提供雇主就业信息。主要依靠国家相关就业政策和就业指导教师的经验。现阶段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向科学化、专业化、全方位方向发展。要求其内涵和形式都必须改革,以适应就业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以帮助学生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在思想素质、知识能力、心理状态等方面做好就业准备。高等学校要实施全面就业指导。因此,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应作为重要的教育教学环节来实施,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每学年开设相应的就业指导课程,提供全面的就业指导。要努力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较强的实践能力,提高心理素质,适当调整就业心态和期望,为最终就业做好准备。
目前。就江西中医学院而言。就业指导课程已成为学院全体学生的必修课。内容如下:一年级:就业形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二年级: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职场礼仪:三年级:大学生就业创业观指导、就业心理学、求职技巧:四年级:大学生就业法律政策、诚信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上述课程的设置,一方面要提供各种服务,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保障其顺利就业;另一方面,帮助和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求准确定位自己。在科学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下,全面、快速、有效地融入职场。通过正确的包装成功推销自己。
4。建立专业就业指导队伍。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是做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面对新的就业环境。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还极其不完善。学校指导渠道单一,就业指导师资水平和就业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许多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只是发布就业信息、办理就业登记手续的渠道。从事就业指导实际上是一项专业工作。从业人员必须掌握教育、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综合知识。熟悉国家、省、市就业政策。许多大学就业指导教师由行政人员和全职辅导员担任。未经专业培训就上岗“指导”学生就业,无法提供科学、规范、有效的就业指导,整体质量令人担忧。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服务质量。高等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要加强师资培训教育,打造专业化就业指导服务队伍。建立健全开放、畅通的就业信息网络。 1999年起,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实行职业指导员资格认证制度。目前,取得职业指导辅导员资格的仅有1万人左右。高校专职就业指导人员中获得职业指导资格的比例更小。因此,有关教育等主管部门应在高校大力推行职业指导员资格认证制度。使就业指导走向专业化、专业化发展。
5。结论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改革与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毕业生就业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统筹谋划,统筹安排,密切配合,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适应市场需求的毕业生就业制度,积极探索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实现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