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茶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探究
凤冈不论从种茶历史还是种茶规模,其名气都不是贵州数一数二的,但从2009年开始,凤冈的茶叶经济和茶旅游开始崭露头角,并得到行内和央视广泛关注。凤冈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社会环境以及茶产业发展现状在贵州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因此总结凤冈经验,推广凤冈模式,对贵州茶产业和茶旅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凤冈茶叶生产及茶旅游发展现状
茶生态旅游首先是依附在种茶、产茶的基础之上,没有优质的茶叶,没有大规模环境优美的茶林,无法基本的茶旅产品,无法吸引大批游客。分析凤冈的茶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要先了解其茶叶种植与生产的发展过程。
(一)茶叶生产发展过程及现状
1949年前凤冈并没有成片的茶园,直到1958年在县人民政府的牵头下,凤冈才有了第一个茶场,从那时起,凤冈的茶产业经历了恢复期、徘徊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从2002年11月茶叶事业办公室成立起,凤冈茶产业突飞猛进,到2010年止,凤冈拥有适宜种茶面积30多万亩,其中生态茶园20万亩,年茶叶总产量达3179吨,年产值1.5亿元 。2004年,凤冈县被中国特产之乡委员会授予“中国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称号。2005年5月,“凤冈锌硒茶”被评为贵州十大名茶;2006年1月,“凤冈富锌富硒茶”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从2006年以来,凤冈锌硒茶已分别在“中茶杯”、“中绿杯”、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等茶赛(事)活动中胜出,累计获得了17个金奖,5个银奖。目前凤冈是部级生态建设示范县、部级造林绿化百佳县、贵州省十大产茶县之一,古为“黔中乐土”,今誉“锌硒茶乡”,特别是凤冈的田坝,现已被评为国家AAA级农业旅游示范区。
(二)茶叶旅游发展过程及现状
随着2002年后凤冈茶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脚步,茶生态旅游也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自2005年5月28县政府成功举办“贵州省首届茶文化节”以来,茶生态旅游产品开始出具形成,到2009年以当地茶农自主兴办的茶庄农家乐形式旅游产品已取得非常不俗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效益。据调查,在凤冈县开展茶生态旅游最红火的田坝村,2000年还是一个极度缺水、靠天吃饭、人均年收入不足350元的极贫村,就在近10年的“建设生态家园,开发绿色产业”的绿色文明战略进程中,探索出生态有机茶发展模式,使全村生态茶园发展到2.3万亩,其中有机茶园近万亩。近年来,随着凤冈富锌富硒有机茶的声名鹊起,不仅将茶叶“走出去卖”,还利用当地的生态风景也变成了当地茶农的“卖点”,尤其是在每年夏天,前来休闲、度假、避暑的游客络绎不绝,不仅是省内外,还有来自日本、韩国、美国及港澳台的客人。据调查,田坝村茶农仅靠茶叶采摘这一项,每亩茶园就可增收500元以上。如今,在田坝已有10余家茶农开设了农家乐,数据显示,仅在2009年,全村茶庄旅游综合收入达3000万元,茶产业和旅游业占农民收入的90%。像田坝村一样,凤冈县的何坝、金鸡、水河、西山等乡村,处处呈现茶旅互动模式,提升茶叶价值。
二、凤冈茶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一)具体成功发展思路总结
1、“以茶兴县、以茶富民”的发展战略为基调,是全县近10年茶产业飞速发展的前提。在中共凤冈县委第十次党代会和凤冈县第十四届一次人代会上提出了“强茶、壮烟 、兴畜、稳粮、重特” 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进一步提出了发展 “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建设目标,更加确立了茶叶产业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本着这一总体战略思路,近10年来,凤冈县政府在茶产业发展过程中推行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和工作步骤,确保了以茶兴县、以茶富民的目标得以实现。
2、贯彻多产业融合,突出茶产业、茶旅游、茶文化三维一体共同发展的具体战术思路。具体工作思路表现为:①在大力发展茶产业的基础上,县政府优化茶事活动,积极筹办茶事活动,承办了贵州省首届茶文化节、中国西部茶海? 遵义首届春茶开采节等大型茶事活动。②多次组团参加全国大型的茶事活动,先后派出土家油茶茶艺表演队伍赴云南、上海、浙江、北京等地演出 },采用“ 借台唱戏、搭车出山”的方式宣传推介凤冈茶叶。 ③旅游产品设计融茶产业和茶文化于一体。诸如:“茶园建设园林化 、旅馆住宿乡村化、 茶艺民族化、餐饮茶膳化等。”让客人在“ 游”中,真正领略到“ 一观 、二闻 、三采、四炒 、五品、六膳 、七娱 、八购 、九住、十学”的博大精深的茶义化。④深化宣传,提升茶叶品牌知名度
3、产品生产和开发的绿色生态有机模式是茶生态旅游核心的保证。茶生态旅游关键就在于突出“绿色生态”为其产品核心。①实施循环经济、绿色生态的建园模式。②政府积极鼓励茶农退茶还林,建生态茶园的模式。到2009年全县18.1万亩茶园配套种植松、杉、桂花、桃花、樱花等树木面积达 60%以上,已建成了林中有茶,茶中有树,茶林花相间的生态茶园17.3万亩。茶生态旅游开展最好的田坝村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80年代的8%飞跃到当前80%,这不仅提高了茶叶质量,又形成了茶、林、花相间的休闲观光风景线。
4、创新茶园、茶厂营运模式,优化投资主体,实现个人与企业共同富裕。2002年茶产业发展初期,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鼓励县直各单位部门参与茶园建设、招商引资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明确提出鼓励支持干部职工留职带薪、带职、带薪,城镇居民、个体工商户、私营业主、外出返乡人员独资合资创办茶园,领办茶叶基地,这些具有可操作性的优惠政策,激发了广大茶农、干部职工和私营业主的投资热情,增强了他们发展茶叶产业的信心和决心,掀起了全县发展茶叶产业的高潮。
(二)发展中存在问题
1、旅游相关基础设施和接待条件过于简陋
由于受贵州特有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影响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茶园多集中在山地丘陵地带和经济较贫穷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加之茶旅游业起步晚,缺乏资金投入,因此旅游景区交通条件差,景区可进入性较低。住宿、餐饮接待能力弱,到2010年止,凤冈县城仅有酒店宾馆3家。在旅游开展较好的田坝村,有餐饮住宿接待能力的茶庄、茶苑也仅10家,能提供的住宿房间仅80多间,而景区所必备的导游人员更为缺乏,整体旅游基础接待水平尚需加强。